笔趣阁 > 朱门 > 第三十一章 朱门喜酒

第三十一章 朱门喜酒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三十一章朱门喜酒

    十六日下午,太阳尚有竹竿高,油坊街东头走来一行滑杆队伍,足足拖了一里。领头滑杆是仲信的公公,其余是乡下朱家老小和亲戚朋友,进城吃仲信喜酒。除去二姐和幺女杨秀芬不肯光临外,四十人有余。到得《斋香轩》,力夫吆声一片,加上围观尾随,差点堵断街道。包下一家旅店,来客进住。

    屋后河滩地上,搭篷筑灶,杀猪摆案,厨师伙夫,足足十个,肥猪六头,鸡鸭八篓。门前街上,跨街搭棚,摆方桌三十张,风雨无碍。本来,新郎仲信不想如此阵势,罗玉兰亦犹豫不决。哪知乡下漂亮妈妈得知,发下话来:“跑几十里,吃第一个孙子喜酒,不闹热就不去。他李家敢办一百桌,我朱家办两百桌!他李家办三天,我办五天!莫钱?只要朱家饿不死,就要办!莫人?乡头派去!”老太太言必行,行有果,不仅送来钱,还封佃客胡大银当“总管”,罗玉兰只管发话。已经如此周密,老太太还不放心,提前两天驾临,督办喜酒。

    那天,老太太下得轿来,稍作歇息,便作严格审查:“合‘八字’没得?”

    罗玉兰只好说:“合了。”

    “合得起?”

    “合适。”

    “新郎穿啥子衣服?”

    “红绸长衫。”罗玉兰恭敬回答。

    老太太一声令下:“不,还是依老古套,穿‘龙袍’!”罗玉兰想了半天,也没想起“龙袍”啥样子,只好答:“我没见过‘龙袍’。”

    “你没见过的,多得很。做!照川戏那样做!赶快。”

    罗玉兰迟疑着。老太太再发话:“胡总管晓得哪么做,你给他说。新娘坐哪样轿子?”

    “四抬花轿。”

    “小了,八抬大轿。”老太太手一扬,比个八字。

    “没有新娘坐八抬,只有县大老爷坐八抬。”

    “你男人不死,给他当县大老爷,我看还小了。别个妹崽一辈子坐一回,该!”

    罗玉兰说涪州城找不到八抬大轿。老太太一挥手,说:“赶快做。”

    其实,老太太说气话。老太太也没见过八抬大轿,只是川戏里有,前后各一人,表示八抬大轿样子罢了。老太太继续审查:“晚黑,有没有川戏?”

    “李家要演三天川戏,专门送来‘全帖子’,请你去看,正中位置。”

    老太太本是戏迷,龙兴场唱川戏,她坐轿子去,不到戏完不合眼,回来讴上几句,不会丢词跑调。而今,李家请来川戏班子在《永宁会馆》连唱三天,从十六唱到十八,小折子戏不来,皆由李会长亲点,《白蛇传》《杨门女将》《火烧赤壁》,一律招待街民。

    “不去!我们自己演。”

    罗玉兰知道老太太不会去,在帖子签上“敬谢”,当场即退,再道:“莫得戏台了。”

    “那就放烟火!给你二爸说,他晓得。”老太太命令道,稍停,老太太咀一瘪,“嘿嘿,我要看看,是看我烟火的人多,还是看他川戏的人多?到了晚黑,老子把卵子涪州城照个透亮,嘿嘿!你们看戏的,还舔不舔李老板屁股?”说罢,她得意地笑了。

    罗玉兰没想到老太太对李家如此气忿,定是为仲信没娶她外孙女杨秀芬吧。

    罗玉兰没笑,只得一一照办,否则,老太太一生气,立马走人,岂不败喜?只是,要赶上李家实在太难。他乃商会会长,有钱之人,拍屁股的多得很。还有,李家酒席全由饭庄酒家承担。你朱家自操自办啊。罗玉兰依然照办。她立即找到二爸,二爸说:“好办,我认得几个烟火匠,算周围几县最好的。我看过两次,很好看。”

    罗玉兰找到胡“总管”,问“龙袍”如何做?胡“总管”说:“容易,老太太的‘龙袍’就是用黄绸子,做宽大些,跟唱戏的一样。”

    罗玉兰一笑道:“哦!穿戏服迎亲,笑死人!”

    “老太太喜欢那样,将就她。”胡“总管”道。于是,罗玉兰从黑老弟送的绸料里,选了一段橘黄细绸送到裁缝铺,赶制一件袍衫,只是不要太长太宽,尽量合体,看得过去,不笑死人。至于八抬大轿实至不好找,赶制来不及,但不能请示老太太,压了下来。

    十八日“做正酒”。凌晨,天气阴沉,东边龙兴场上空,浓云如墨,缓缓往西移动,云团不断变幻,时而若马群,时而如幕帘。偶尔,几丝晨风,凉飕飕的,似有小雨,欲来未至。虽是小暑,“梅雨”半月,霉得太阳不好意思露脸,乡下打谷期延后了。

    朱门经过重漆,盖住斑驳,重泛红光,漆味扑鼻。两边门廊上,楹联鲜艳,皆为外公撰书。联意新颖贴切,字体遒劲洒脱。上联:油坊绸庄同心同德振兴涪城工商;下联:才子佳人相亲相敬终成朱门鸾凤,

    朱太太早早起床,出巷道摸到店门,凉风一过,缩下身子。她捋捋插着金簪的青丝油头,望望半暗半明的晨空,唠叨开来:“他李家选的啥子天气?还说黄道吉日,狗屁!早不选,晚不选,偏偏选今天。要我选,就选明天。观音菩萨成道吉日。你菩萨我凡人,一天办喜酒,好闹热。仲信才有福气,重孙不升官也要发财,不发财也要添龙凤。”

    老太太发觉没人听,立即转向后院,正欲发话,发觉前庭后院灯火通明,风箱声此起彼落,虽不见人,却有脚步声。老太太松口气,想起昨天,自己亲自监督收拾新房,亲自给铺床妇人送“喜钱”,脸上皱纹慢慢舒开。当年继宗玉兰办喜酒,她运筹帷幄,一丝不乱。

    吃罢早饭,迎亲队伍出发。四个执旗少年领头,两抬迎亲礼物红绸遮盖,左右尾随。其后,新郎披挂新奇:光头上戴藏青呢宽沿博士帽,帽顶插翎;橘黄细绸长衫罩住全身,绸料看似单薄,却沉甸下垂,直拖脚背,犹如龙袍加身,跟唱戏差不多。两条长红绸带,双肩十字斜挎,交叉处挽成红花,遮住胸部。红黄辉映,熠熠耀眼。

    紧接,四人抬着花轿,没依老太改成八抬,轿顶披红挂彩,两边各贴红纸金字,“龙凤呈祥”“福禄双至”,诱人眼目。不知是老太太高兴还是没有发现,她没大喊“站住!”唢呐锣钹队伍簇拥其后,三十余迎亲客穿新戴红压阵,浩浩荡荡,奔城中心而去。到县署街李家,仅两条街,直线距离不到两里。路上,伫足观看的几乎连成线。到得李家,费去半个时辰。李家大院外,鞭炮震天,硝烟弥漫,唢呐悠扬,人如潮涌。迎亲队伍走进大太太那道院门,停在天井坝里。司仪高喊:“新郎倌到,叩谢二老!”两抬礼品抬进西厢。

    泰山夫妇并立西厢房中,笑纳礼品。新郎慢步上前站定,先向二老敬个大礼,接着三跪九叩,感谢养女之恩。可是,刚一跪一叩,李会长扶住新郎:“新式婚姻,免了免了。”新郎马上起立,司仪再喊:“新郎倌到堂屋迎亲!”

    新郎马上随二老进得正厢堂屋,站立一边,等待新娘出闺。此时,乐声更欢,鞭炮更烈。没一阵,四女簇拥披“红盖头”的新娘徐徐走出闺屋。

    司仪高喊:“拜别祖宗!”两女伴搀扶下,新娘朝神龛一跪,“再别二老!”新娘给二老跪拜,告别父母,接着,新郎上前,紧随新娘走出堂屋,到得天井轿前。司仪拖长声音:“新娘上轿!”新郎掀开轿门,待新娘入内坐定,放下门帘,男“送亲客”用红纸封住轿门,完好无缺。新郎转身再向二老跪下嗑头再谢。二老扶他起立,会长朝花轿扬手示意,走吧走吧,由你们啦。新郎这才看见,二三两太太立在街檐,指点他的“龙袍”,边说边笑。

    司仪高喊:“起轿!”,此时,新娘大哭,含含糊糊:“妈呀,我不去,我不走啊。”

    轿夫不管真哭假哭,弓腰一挺,花轿离地,闪悠闪悠,抬走再说。三抬“陪奁”盖上红布,尾随其后。司仪再喊:“送亲!”李家人送至院门口止步,新娘哭声顿时止息。

    迎亲一行返回朱门,已近正午。天公作美,还没下雨。花轿和三抬“陪奁”一落地,胡“总管”长声吆吆——“新娘到,朱门迎客!”,顿时,鞭炮震耳,鼓乐喧天。

    胡“总管”再喊:“迎新娘进堂屋。”

    男“送亲客”撕去轿门红纸,女“送亲客”掀开轿门,扶出新娘,交给四女“迎亲客”,至此,送亲任务完成,完好无损交给婆家,有事不关娘家啦。

    仲英四人簇拥新娘慢慢进入堂屋。新郎新娘并立屋中。胡“总管”喊:“新郎新娘拜堂。先拜天地。”新郎新娘朝门口跨一步,朝前天井跪拜一下。

    “二拜祖宗。”新郎新娘转身前进一步,朝《天地君亲师位》神龛再次跪拜。

    “三拜公婆母亲。”朱家公婆在前罗玉兰站后,腰板挺直,笑眯眯接受新郎新娘跪拜。

    “夫妻对拜!”新郎新娘面对面双双下跪。其实权作应付,早不新了!

    “新郎新娘入洞房。”于是,一伙人簇拥新郎新娘入洞房——后天井北睡屋。

    老太太看着新娘背影,笑眯了眼,道:“孙媳妇人高。腰长肋巴稀,必定是个懒东西。”

    满屋哄堂大笑,乐不可支。

    午宴前,胡“总管”站在街檐,大声招呼来客。仲英丈夫县署许立新师爷匆匆赶来。

    胡“总管”双手一拱:“许师爷驾到!”引进堂屋。最后来客者,乃是那位喜吸大烟的马姑爷,一脸青灰,有气无力。胡“总管”拖长声喊:“马姑爷驾到!”众人皆笑。老太太一见,脸转一边,若不是吃喜酒和马家儿女在场,真要指责姐夫几句:不像个老辈子!

    至此,客人基本聚齐,两百五十有余。除本家亲戚外,街坊乡邻不少。不过,官位最高者就是当县署师爷许哥,最富者则是姗姗来迟的马姑爷。看看没客再来,胡“总管”请示罢老太太,大喊一声:“正酒开席!”顿时,三十桌上举起筷子,话声暂时停息。

    堂屋作为“雅间”,专门设上四席,供年高权重者就坐。胡“总管”找来寻去,许师爷、朱老爷老太太二老太爷四老太爷和罗老秀才许老太太,外加“烟鬼”马姑爷八人凑成一桌,乐享喜酒首席。落座后,老太太看看各位,似有不快,问:“孙女婿,你们县太爷哪么没来?”

    许师爷答:“婆婆,他去李家了,委托我代他贺喜。”

    老太太立即沉下脸:“是不是朱家没李家有钱?我看他是给李家的银子打瞎了。”

    众人低笑。许师爷忙说:“婆婆莫乱说,他是县知事。”

    “啪!”朱太太狠狠放下筷子,反而大声说:“他敢砍我脑壳?嘿!我朱家也有当过大官的,黑娃子早十年就是团座了。你老丈人不在成都打死,给他个县太爷嫌小了。”

    罗玉兰阴着脸,低声说:“他当上知府,我也不希奇。”

    老太太听在耳里,看罗玉兰一眼:“你不希奇,我还希奇哩。继宗当上知府,我就是知府老太太,你就是知府夫人了。”

    新郎忙着给客人敬酒,走不开,偷偷对仲英说:“姐姐,给修英找个‘尿罐’,她怕上茅坑。”仲英笑着去了。不一阵,仲英回来对新郎说:“她听说有尿罐,一下吃了好多,怕是饿够了。”新郎笑道:“她本来就能吃,刚才又饮过‘合卺酒’,饿不到她。”

    吃过晚饭,人们早早来到大街《斋香轩》门口西头,放上凳子找好座位,等着看烟花。朱家为吸引看戏的,安排朱家客人坐油店东头,中间留下烟火位置,西头全给街民。未到黑尽,油坊街几乎堵断。然而,正当人们高兴之际,天公不作美了,一阵凉风过去,淅淅沥沥下起小雨。人们先没在意,慢慢地,雨点开始加粗,人们开始骚动。

    胡“总管”挤到店门口,请示坐在街檐的老太太:“朱老人,还放不放?”

    老太太斩钉截铁般:“放!人家好不容易挤来看,哪么不放?”

    “老人家,放烟花的说,烟花一打出去就熄了,看不见。”

    “看不见也放。”老太太固执道。胡“总管”苦笑,说:“是不是等一会,看雨小不小点?”

    然而,过了一阵,雨仍然不见小,看客走掉不少。

    “老人家,是不是改在明天晚上放?明天是观音菩萨祭日。”胡“总管”再进言。

    老太太马上答应:“要得要得。明天是观音菩萨出道日,和她同喜同庆,孙子有福。”

    胡“总管”大声对看客道:“难为各位,请明晚看。”

    谁知老太太站起来,拱手对大声说:“今天没看成,不怪我朱家,怪他李家选错了日期。”

    众人一听,哄然大笑。仲信的那帮狐朋狗友,原打算看完烟花再来新房,闹他妈个不夜天,趁机占点便宜。此刻,让一场急雨淋得兴致不多。穿过后天井时,两人脚下一滑,甩得“啪啪”作响,“哎哟”声里,再无心闹房占便宜,到新房坐了阵,先后告别。

    待客人刚走完,新郎赶忙关上房门,笑道:“阿弥陀佛,免得他几爷子折磨人。”

    “上床!”新娘目光一亮,马上解开衣扣。

    二人轻车熟路,迅速滚上龙床,来个龙欢凤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