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帝后 > 第二十二章 夜幕

第二十二章 夜幕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听罢,我心中仍有不安,毕竟之前的谈话已被悉数听了去。然而我终知担心也是无用,倒不如坦然上了车去,保太后若真想处置我,那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我上了车,保太后一身雪白的葛布粗衣,手中捧着个蜜蜡的数珠,全然不似平常打扮。她见我不解,便道:“今日是崔氏的祭日。”她眉眼黯然,“崔氏是先皇的乳母。”

    我默然,似乎预感到她接下来要说的话。

    保太后目光冰冷:“崔氏死的可惨啊,启陵登基之后,她便不再享有保太后之位了,却还执意居于长乐宫。她被武威太后处处利用,又把自己的夫家搅了进来,最后她的丈夫被弓弦活活勒死在长信殿后面的筑台上,自己也从筑台上跳了下去,坠落而死。”

    保太后所说的每一个字,无一不如一幅幅画面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宫闱中那一丝鲜血的气味,我是熟悉的。当年母亲与父亲恩爱非常,然而为了兄长能够顺利成为储君,母亲还是派人将怀有身孕的宠妃李氏赐死。听说李氏不肯就死,几个宦官硬是用弓弦将她勒死了。

    李氏出身于世宦之家,又一向跋扈,外朝多有人攀附,就连平日对母亲也是多有不屑,母亲不过是付之一笑,做了让步。然而李氏之子出生之后,母亲为保兄长日后的地位,以迅雷之势一扫其羽翼。削爵,赐死,腥风血雨之下,由不得她半分反抗。那时候我虽是个幼童,却也渐渐懂了些世事,所谓跋扈、出身低微,没有一个是可以成为赐死一名宠妃的理由。

    李氏被赐死那日,我正伏在书案上读《左传》,画省香炉,玉屏粉堞,外面则是晴空大好,毫无悲戚之意。母亲静静坐在离我不远地榻上剥着湃过的橘子,也不劳那些宫婢动手。蓦地,她忽然问了我一句:“昭儿,郑伯克段于鄢中,‘克’是什么意思?”

    “能够的意思。”我抬了抬头,母亲面前的橘子已经堆了整整一小盘。她温和一笑,招呼我过去。我静静依偎在她的凤袍内,嗅着熟悉的沉水香的香气。

    “能够干什么啊?”母亲随口一问。

    我微微一怔,声音虚了半分:“克乃杀也。”

    母亲将橘子放下,端详着我的脸,道:“那为何《左传》用‘克’而不用‘杀’?”

    “因为当时追随共叔段的人有很多。”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那郑伯和共叔段,你更不喜欢谁?”母亲递给我一瓣橘子。

    我犹豫了一番,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隐隐知道她为什么要这么问。“虽然共叔段失子弟之道,但是郑伯姑息养奸,处心积虑。如果说共叔段慢慢走向悬崖,那么郑伯就是推他的那个人。”

    “所以?”母亲的目光似有一丝紧迫。

    “我更讨厌郑伯。”

    如今,我心中的是非早已不如爱憎那般分明。我理解保太后,正如我已经理解了当年的母亲。并不是所有人都跌的起,也不是所有的路都可以回头。

    保太后见我若有所思,只淡淡一笑道:“也不知是不是年纪的缘故,这几年的觉是越来越少了,虽说正吃着安神补心丸,但终究睡得不踏实。”

    我了然道:“您害怕太子殿下登基的时候,您会重蹈崔氏的覆辙。”

    保太后冷笑:“是啊,所以老身每年这个时候都会一身素服,以提醒自己不忘当日崔氏之死。”说罢,她似有截住这个话题的意思,转而向我道,“汉中虽不是什么荒无人烟之地,但条件不比长安,你此去要擅自保重。你不在长安,皇帝其实是不放心的。”

    我知道魏帝多疑,但我从不觉得我是个值得被魏帝所疑的对象。

    保太后看出了我的惊讶,道:“老身不知道皇帝和你说了什么,不过他的性子老身是最清楚不过的,不放心的人他总是要放在眼皮子底下才踏实。汉中可是出过帝王的地方,你一个计策,便让楚国碍于内政而无暇顾及魏国内部的危机,你兄长又在离汉中不远的安定驻兵,四周也都是群雄割据之地,皇帝不可能让你一个人久居汉中。还有,皇后和凉王曾经的关系,想必你已经知道了。”

    听罢,我心中冷笑,想起我初入宫时,他对姑母和我的那些关照之语。如今看来,温和之下,只怕更多的是他的顾虑、所谓的掣肘和身为皇帝的不得已。我不想因此嫉恨魏帝什么,换做是我,或许我也会这么做。

    但是宴席上,姑母晕倒的时候,魏帝唤着她的乳名。我曾有一瞬间的失神,觉得魏帝是深爱着姑母的,至少,他可以成为她的依靠。而如今,那声音似乎变得格外刺耳。

    对于帝后而言,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肩膀,要么并肩而行,要么成为他的累赘,然后被远远的甩开——只因江山不待。

    我与保太后许久无话。平心而论,保太后与魏帝如今正是锋芒相对之时,封浮阳王为渤海王,贺祎之子贺斌为卫尉,朝中格局翻云覆雨,瞬息而变。这个时候,无论是保太后还是魏帝,所要争取的绝对不会是我与陆家。对于元澈来说,亦是如此,我是魏帝手中的一介弃子,对任何人都没有用途了,当然,包括元澈。

    车子一路畅行无阻,又快又稳,到了府门前,保太后让那位渤海王太傅去叩门。

    他翻身下马,身手很是敏捷,然后打了帘子,伸手要扶我下车。我并没有搭他的手,他也只是一笑略过,不再管我,只身走到大门前扣了扣门。见里面没什么动静,他才摇头笑叹:“若不是你们府上这块匾,鄙人还以为到了吴太尉的府上。老狐狸家门口尚且有个家丁,你家门口连只麻雀都不落。看来陛下的诏令传得够快的。”

    我虽然吃惊,仍笑着道:“原来太傅与吴太尉也有来往?清凉殿一遇,陆昭原以为太傅是怡心琴曲,轻名薄利之人。”

    他倒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道:“宜心琴曲的人,未必轻名薄利。就好像渤海王此番去向太后请求赐婚,既是看重姑娘的聪颖,为将来之事做打算,其中也未必没有真心。”

    我只一笑了之,不作他言。恰巧开门的下人来了,我向保太后行了礼,之后便与他别过了。

    云岫扶了我进屋,问道:“方才那位公子便是姑娘提过的那位年轻的太傅么?”

    我拍了拍她的手,摇头道:“他不是什么太傅,他是浮阳王元洸,如今已是渤海王了。”这并不是什么难猜的事情,从外朝倒内朝,再到皇帝和皇亲,几乎都称贺氏为保太后。在我印象中,只有舞阳长公主曾称保太后为太后。而能与舞阳长公主并肩的,只能是那个自幼由保太后照拂的元洸了。

    家中人早知道我流放汉中的事情,母亲其实最是焦心,嘴上虽然不说什么,转眼进了屋子,说是倦了,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傍晚,双眼却早已哭的红肿。

    公孙氏是漏液前来的,她的到来其实并不是什么意外之事。两天时间,无论是姑母还是我,都经历了不小的变故。如今兄长在外,家中唯有我与母亲,姑母少不得要托人向家中交代。

    公孙氏一进门,见茶水都已然为她备下,便笑着道:“陆姑娘聪慧,料算鄙人会来这一遭。”

    我连忙请她落座,见她的手上缠着布条,似乎是受了什么伤。公孙氏看我注意到了她的手,叹然道:“姑娘走之后,陛下便下令让皇后移到甘泉宫静养,如今是姜昭仪执掌掖庭。是鄙人自己做错了事,才受的刑法,好在陛下宽宥。”

    甘泉宫原是由秦林光宫改建而来,历代为帝王避暑的行宫,而如今大魏皇帝避暑多在建章宫,甘泉宫便渐渐冷清了下来。让姑母在甘泉宫静养,魏帝的态度已经摆在那里,无非是保姑母还是保姑母腹中之子的问题。

    公孙氏也不对此事多说什么,只向我叙了此次魏帝安排我前往汉中的详况。此去汉中虽是流放,却只是住在阳平关关内王氏的庄子里。阴平候王业是如今王氏的族长,守着阳平关,自己算是家大业大。魏帝不过是借他一块巴掌大的地方,来安置我而已。随行护送的军队中有羽林军和北军的人,羽林军只管将我带到关内,此后便由北军继续押送。

    因着我是女儿之身,路途之中多有不便,魏帝更命规月与镂冰随我前往。

    她说到此处,我忽的想起一件事,忙问她:“今日原本应该押送我回府的羽林军误了时辰,保太后似乎知道什么缘由。”

    公孙氏皱了皱眉头,眼中闪过一丝异样,喃喃道:“羽林军虽直接由陛下掌控,但是军中多功臣之子,也有些骄矜散漫之徒,若说是喝酒误事,也是有的。只是保太后过问此事,想必其中更有缘由。鄙人是不太清楚,不过鄙人会回禀陛下。”

    公孙氏走的匆忙,她是领了腰牌自己一个人出来的,并无随侍。云岫领着两个小厮亲自送了公孙氏到了主街。回来之后,待到我将入睡时,忽然伏在我耳边,悄悄道:“公孙氏回去的时候是往长乐宫方向走的。”

    我攥紧了被角,心里的不安犹如夜幕。在梦中,长安宫城那层薄薄的影子,似乎笼罩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