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六零年代好芳华 > 29、第029章 集市 一更

29、第029章 集市 一更

作者:海边的橘子树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对于冯爱敏来说, 没什么比儿子的婚事更重要,这可关系到她来年能不能抱上孙子。

    她托化验室的段大姐给儿子赵德说对象。

    段大姐是有名的媒人,手中厂里厂外的小年轻都有。收了冯爱敏送的茶叶后,她立刻把秋莉娜介绍给赵德。

    秋莉娜是卫生所的护士。她家里成分好,工人阶级出身,家境也很不错, 不但父母在机关任职, 更有个“说话很有分量”的人物表叔。

    一听到秋莉娜的条件, 冯爱敏喜不自胜, 立刻转头催促赵德,要他务必尽早拿下。

    赵德头次相亲回来, 冯爱敏追着问他进展。

    “咋样?跟那姑娘处得不错吧?”

    赵德含含糊糊地回道:“嗯,还行吧!”

    冯爱敏认为儿子木讷,一定是喜欢人家姑娘不好意思表示。身为母亲, 这时候不帮儿子张罗, 什么时候张罗?

    冯爱敏赶紧向段大姐打听秋莉娜的态度。这么好的姑娘, 一有眉目,可得尽快定来才行。

    段大姐告诉冯爱敏秋家的回话。秋莉娜觉得赵德是个好同志,秋莉娜的父母也都同意她和德子再多处处, 希望两人能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

    冯爱敏觉得事到这里,应算成了大半,接下来,就该请姑娘来家里坐坐了。

    五六十年代人的婚恋观非常实在。这个时候没有闪婚一词。男女双方的结合都是先看成分对不对、合不合。接着, 两人再约出来,试试能不能看对眼。一旦不讨厌对方,那么就处一处。很多时候,连一两个月都没有,双方就开始谈婚论嫁,直接进入各自向单位打结婚报告的程序。

    冯爱敏立即着手准备招待秋莉娜的菜。人家第一次上门,可不能怠慢了。绝不能让人家觉得这家公婆扣搜,不大气。

    米面油,那是一早备好的。糕点糖果,也是用好不容易向单位同事凑来的票买的。

    唯有一个难题,冯爱敏一直没法解决,愁得她头痛。供销社里买不到肉,赵德对象第一次上门,桌上没有一道荤菜硬菜,像什么话!

    “松河镇有集市,说不定能买到肉。”

    一日吃晚饭的时候,冯爱敏又在桌上唉声叹气。林蔓想起那天左根生说的集市,便向她建议道。

    “会不会不安全,被工商管理委员会抓起来,可不是闹着玩的。”赵里平皱眉,想起同车间的小李因为在黑市上买了几个鸡蛋,就被当成投机分子抓了起来,单位处分他停薪留职,至今人还在家里待着!

    林蔓轻笑:“不会,这集市是上面试点搞的,和黑市不一样,来卖东西的人都是附近公社下的村民。”

    赵里平摇头摆手:“不行不行,这种事哪里说得准。”

    冯爱敏狠白了赵里平一眼:“瞧你那熊样儿,不会动你那脑子想想,人家集市都摆到街上了,要上面不许,镇里能让他们搞?”

    紧接着,冯爱敏转向林蔓,另换了副和善的面孔,爽气地说道:“蔓啊,叔不信你,婶子信你,这星期天我们去逛逛。”

    “我也没说不信啊!”赵里平苦笑摇头。担心归担心,可既然媳妇发话了,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赵德放下碗筷:“妈,星期天我和你们一块儿去,好帮你们拎拎东西。”

    “不成,星期天你带小秋去逛公园,东西有梅子帮着拎就够了。”冯爱敏才不想让赵德去。买那么好些东西为的什么?不就是德子对象来家里,能看得体面些吗?在冯爱敏眼里,赵德和秋莉娜处好了,比什么都强。

    “星期天我要去看戏,崔兰芝唱的《秦香莲》现在可火了。”赵梅冷冷回道,头也不抬。

    冯爱敏“哼”了一声,嘟囔道:“不是看电影就是看戏,你又不是资产家的小姐。”

    到了单位,林蔓也把集市的事说与段大姐和小张听。

    段大姐和小张一听集市上有村民卖菜卖肉,立刻起了劲,嚷嚷也要去逛逛。

    “这星期天,食堂有车去光明公社运菜,我们可以和大师傅商量下,搭他们的车子去。”小张提议道。

    段大姐拍手叫好:“这样方便!食堂的刘师傅我熟,我去和他打招呼。”

    不多会儿的功夫,化验室里的其他人也都围了上来。

    对于松河镇的试点集市,有人热烈响应,也有人沉默不语,心里暗暗地担心。现在什么都好说,将来不会被人当成把柄举报吧?

    最后,想去集市看看的人自动分成一拨。他们互相约好,星期天一早,就在厂大门集合,跟着食堂运菜的大车一起出发。

    星期天一早,天刚蒙蒙亮,一辆载着化验室半数科员的卡车驶出了五钢厂大门,向着江城50公里以外的光明公社开去。

    盛夏已过,老黄历上的“立秋”早翻过了页。漫着薄雾的空气里,隐约沁着透骨的凉。

    沿途放眼望去,大多是无主的荒地,车子开出去很远,连户农家的房子都没出现。

    “怎么这里的地都没人种?”林蔓好奇地问。

    段大姐回道:“这土地是盐碱地,种不出东西。”

    在车上,段大姐还和林蔓讲了松河镇的过往。

    原来,一百多年前,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松河镇。

    松河镇上有一家大户,坐拥千万家财。松河镇内外的土地山头,全是这户人家所有。这些土地山头上的人,无不是他家的长工佃农。

    有一天,打土豪的人来了。

    万恶的大户被推翻,老百姓们终于得到解放,开始在松河镇附近兴建村庄。后来,这些村庄成了一个个的人民公社。而其中最具规模的一个,便是光明公社。

    “那江城呢?”小张新奇地问。她是外地来的姑娘,对本地的历史渊源只一知半解。

    段大姐回道:“江城啊,以前哪儿有江城。那里只是看不见头的死地,没人要来。现在江城的一切,都是解放后大家一手一脚地造起来的。”

    小张惊得吐了下舌头。乖乖,真是厉害!算起来,江城建到现在这样的大规模,也才不过用了十二三年罢了。

    卡车停在松河镇附近的一条岔路上。沿这条岔路下去,就是光明公社。司机指出松河镇的方向,并和众人约好,下午2点钟还是在眼下这地方汇合。

    众人下车时,天已大亮。

    耀眼的阳光拨开乌云,直射下来,带来了盛夏余剩的一丝温热。

    乡间的空气异常得好。

    大家的心情都不错。迈着轻快的步子,他们朝着不远处的松河镇走去。

    说是集市,其实只是在镇上一条长街的两边,摆满了摊。每个摊子上都有一个牌。牌上有的写“二道河生产大队”,有的写“前进生产大队”,还有的写“红旗渠生产大队”……

    街上卖什么的都有。卖鸡卖菜,卖自家编的筐、簸箕、苕帚,还有人卖手工缝的鞋垫。

    大家一到街上,立刻兴奋地扎进了熙来攘往的人堆里。

    赵里平和冯爱敏四处寻觅卖菜肉的摊贩。遇上合适的,他们就先驻足看别人买了多少钱,然后再上阵讨价还价。

    段大姐和小张驻足在一个卖布的摊前。段大姐想扯一块回家做窗帘,小张想要一对新的袖套。

    林蔓东走西看,忽的被一阵吆喝声吸引。

    “烤地瓜啦,卖新鲜出炉的烤地瓜。”

    一个老人站在街边叫卖,周围站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吃客。不时地有人从里圈挤出来,双手幸福地捧着一个热乎乎的烤地瓜。天气微凉,烤地瓜冒着热气。吃客大咬一口,地瓜露出金黄色的瓤,齿颊留香。

    “来个烤地瓜!”

    林蔓好不容易排到前位时,恰好街对面又新开了个烤玉米的摊子。吃客薄情,好似闻香的蜜蜂一样,又乌泱泱地去了对面。转眼间,老人的身前只剩下林蔓一个人了。

    从一个废旧铁桶做的炉子里,老人使钳子勾出一个焦红皮的地瓜。地瓜滚烫,老人又从衣袋里抽出一张纸包上,递给了林蔓。

    “姑娘,拿好,当心烫。”

    林蔓看着老人包地瓜的纸出神。这纸暗黄面、破破烂烂,格外老旧,一看就不是常用来包烤物的报纸。

    林蔓拿到地瓜,不急着吃,而是先打开了包地瓜的纸面,一个圆润峻秀的落款赫然映入眼帘,子昂。林蔓惊地心里呼道:“赵孟頫!”

    “这东西你家还有吗?”林蔓强抑激动心情,佯作不经意地问。

    老人满不在乎地回道:“多着呐,打土豪那会儿,大家都去拿,我也跟着去,盆盆罐罐值钱的大件都先被抢走了。等轮到我时候,就剩下这些不值钱的玩意儿了。”

    “我家缺糊墙的纸,你卖我些吧!”林蔓问道。

    老人失笑:“用这个?怎么不用报纸啊,好用得多。”

    林蔓压低了声音,凑近老人说道:“不敢啊,报纸上那么多字,万一哪个不注意,容易出事嘛!”

    老人明了地点头:“对对,听人说,镇上就有人不当心压了那个字,被举报了,拉出去游街呐!”

    买烤玉米的人越来越多,许是烤地瓜已经兴过了,现在再难复牌红火起来。

    老人索性收摊,朝林蔓摆了下手:“成了,姑娘你跟我来吧!”

    老人把铁桶炉放上板车。林蔓帮着他推出镇外。

    老人住在挨近松河镇的红渠村里。红渠村就是现在的红渠生产大队。

    穿过一连片土瓦房,老人指着一个黄土墙的小院,憨憨地说道:“呐,俺家就这儿,你要的那玩意,里面可有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