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朱门 > 第十八章 保路潮起

第十八章 保路潮起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他很清楚,你若有此一张股票,就拥有“川汉铁路总公司”一股,交了多少份就有多少张。朱家现有二十六张,那么,朱永忠就是拥有《川汉铁路总公司》二十六股之股东了。想来,恐怕算小股东。大姑听罢,“哈哈”笑道:“大弟,你没搞清楚,租股只交一年。你们去年已交,今年不再交了,还怕啥子?”

    爸爸不信,问:“只交一年?有人说要交三年嘛。继宗,你晓不晓得?”

    “我也听说一年。”朱举人答。

    二爸说:“对嘛,退后一步说,就是交三年,我们朱家交不起?钱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够吃够用,要那么多做啥子?人活一辈子总要积点德。”

    一时语停。朱举人这才作列席发言:“爸爸,大姑二爸他们是对的,这个家不能分,保住朱门大户为重。大姑说得有理,有个朱门大户在后面,我们在外做事,踏实得多,放心得多。再者,如今朱家上下,还是听信你的,没有哪个说你不是。爸爸,莫负重望。至于‘抽租之股’,爸爸大概不清楚,省城规定,只交一年,我说实话,省衙那么做,也是无奈之举,不得已而为之。我们川省至今没有一条铁路,东部诸省早已有之,强国富民,必须有路。当今华夏,洋人欺侮,当今朝廷,积贫积弱,加之贪官中饱私囊,哪有财力兴修铁路,要么,向洋人贷款,要么,向百姓举借,要么,由洋人直接修路,赚我国人银钱。川省要自强,百姓要富裕,非此一举矣。我常说,此筹划乃川省之远见,川人之卓识。爸爸,为川省自强,为川人富裕,为川省铁路不给洋人掠走,不被列强欺侮,该交租股就交,尽点绵薄之力。”

    一席话,说得长辈频频点头。大姑哈哈一笑:“继宗,你到底是读书人啊。庚子,你爸爸说得好不好?”

    “好!”庚子手舞足蹈。

    大姑用水烟杆敲敲庚子脑壳,说:“算了,老娘安心当那个卵股东!”

    二爸站起来,说:“大哥,莫再说分家了。”

    大姑再逗庚子:“庚子,你公公再提分家,就用烟杆敲他脑壳。”

    庚子跳起来,吼:“你敢!”全屋大笑。

    朱顺成下辈总算没各立锅灶,二十七口人之大户保住了。近邻多夸朱家到底是读书人户,知书达理,祖传家风没丢。罗秀才常夸朱家邻里表率乡人楷模。

    次日,二爸端个雪白陶瓷的“大肚罗汉”,走进朱举人睡屋,说:“继宗,送给你。“

    朱举人接过嘴巴笑裂的弥勒佛瓷像,心里一乐,说:“二爸,你要我凡事一笑了之,领你心意,我抱回城去,好好供起。”

    二爸看着继宗,神色转而严肃,道:“继宗,我看你凡事过于认真,不愿退后半步。比如,往日死心踏地,发奋攻书,谋名谋官,一心修身治国,非常执着,不破南墙不回头,结果如何?朝廷领你情了?反而废除科举考试。此次川汉铁路,你仍然为朝廷着想,为川省考虑,为官吏帮腔啊。你看得过于认真,过于相信官府了。铁路修通,川人真能富强?尔虞我诈,人心不古,官员洋人,一丘之貉。他们是为川省自强,还是中饱私囊,你晓个中底细?我劝你多长个脑壳,躲远一点为好,不然,迟早要碰钉子。侄子,你读书太多,莫读呆了啊。你该学学你老丈人。”

    朱举人沉思良久。

    二爸见他不语,一抹长须,说:“学学弥勒佛,‘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人之高境界呀。还有句偈语,‘名也争利也争,须知终有祸福是非’,值得深思。”二爸成出家人了。

    第十八章保路潮起

    这年“秋老虎”发威,天气畸热,晴空万里,烈日似火。连续三十余日,灸烤山丘田坝。田裂缝,土烫脚,人畜喘气,草禾枯死。老人皆说,五十年没见过。

    然而,发源于川西北岷山的涪江雪中送炭,不管太阳公公多恶,它仍以清澈冰凉的雪山水淌过涪州城脚,居民经不住引诱,纷纷跳进涪江,任河风拂面,由雪水泡身。油坊街后面江水稍浅,每到下午,数百人泡在水里,密密麻麻,如同锅里饺子。

    朱门上有楼屋抵挡,下有阴湿地屋,仍难抵挡炎热,再者,离河很近,暑期又闲,庚子哪经得住诱惑,再三要下水,朱举人无奈,只得带上大儿仲智和庚子泡进屋后浅水中。仲智很规矩,紧绕爸爸身边,不去远处。庚子可没那么听话,看着别人凫水,几次想往深处游,急得爸爸赶忙拉住,可也呛了一口水。朱举人本不会游水,十足“秤砣落底”,那敢再任庚子下水?朱举人干脆把两个儿子关在西睡屋。开初,庚子睡在铺地凉板上,总算耐住。

    这天晚饭时,吴妈把绿豆稀饭和炒葫豆摆上桌,转脸喊:“庚子。”无人应,再喊,依然。她看罗玉兰一眼,罗玉兰惊觉起来,提高声音:“庚子,庚子。”

    仲智说:“开先还在屋里嘛。”

    罗玉兰慌了,急忙跑进巷道。朱举人方才恍悟,大声道:“还不快找!”

    顿时,吴妈黄伙计和朱家老小四出奔跑,楼上街上,前堂后院,边喊边看,依然不见人影。突然,吴妈惊呼:“哎呀,老天爷,后门开了!”

    全家脸色骤变,猛然涌出后门,纷纷扑向河滩。朦胧中,吴妈猛见沙石岸上甩着庚子一条短裤一把蒲扇,却无人影,江水滚滚而过,不见半点漂物。

    “天啦!只有他裤子!”吴妈尖叫。罗玉兰发疯一般,转身朝下游狂跑狂喊:“庚子,庚子,庚子,……”四人跌跌撞撞尾随:“庚子!庚子!”

    回应他们的,夜空中的老鸦声,还有远处的黄牛“昂——”。

    罗玉兰一头栽在沙滩上,不省人事。吴妈跟在其后,哭喊:“朱太太,”

    朱举人扶起玉兰,他亦站立不住,吴妈背起玉兰便走。朱举人刚走两步,一头倒地,黄伙计背上朱举人跟在吴妈后面。仲智哭道:“爸爸,爸爸。”

    从沙滩背回夫妻,放倒床上,罗玉兰依然不省。朱举人瘫倒椅上,呆目呆眼。只有吴妈挺住,流着泪给太太喂水,黄伙计则揉朱先生两额,摇扇。仲英抱着小弟弟,哭成泪人。

    苍天啊!不到两月,朱家连走两个,一老一小,没说上一句话。尤其庚子,走得突然,转眼时间,一条命不见了。朱举人和马大姑如大病一场,身体几乎垮塌。罗玉兰躺了两天,只喝水不吃饭,身子瘦了一圈,逢人便哭:“他才六岁,该读书了。老天爷,你瞎了眼呀。”

    二爸放下庙里手艺,安慰他们:“想开点,‘生死由命’。庚子太聪明,难成器啊。”

    来朱家看望的人很多,有许监督和老师,有学生家长和街民,不少人帮着流泪。李安然和大太太亦在其中,说了不少安慰话。

    马大姑拿着庚子短裤蒲扇,独自走到庚子下水地方,放好短裤和蒲扇,对着江水大哭一场,边哭边说:“孙子,是姑婆害了你。我只晓得心痛你,没有教你,大河哪里下得呀!”哭完,她把短裤和扇子逐一甩进滔滔江中,喊道:“庚子,来拿你的裤子,莫打光条条,还有扇子,热了就扇风。”

    罗玉兰质问仲智:“喊你管住弟弟,你哪么管的?”

    “妈,那天,我屙屎去了,他,”仲智很委屈。

    “你早不屙晚不屙,偏偏那阵去屙,不怪你吗?”

    朱举人劝道:“玉兰,你气糊涂了,哪里怪仲智。仲智不屙屎,他也要去的。要怪的话,怪我们娇生惯养,事事由着庚子性情,想哪么就哪么,越来越犟。公公在世爱说,‘小时不管,长大造反’。庚子早迟都要出事,不是现今就是往后。子不教,父之过,怪我呀。”

    罗玉兰听罢,不再吵仲智,少了些悲伤。

    一反往常,朱举人咬着牙,从沉痛中直起腰来,不流泪,强作颜,有时还得宽慰妻子,安慰乡下老父老母。幸而日久,小儿已满周岁,聪明伶俐,爸爸妈妈不离嘴,甜甜笑容不离脸,加之面目俊俏,朱举人夫妻乐得心颤,悲痛方才慢慢消失。只是,宝贝归宝贝,心肝归心肝,罗玉兰吸取教训,不再娇惯小儿,心头疼爱,嘴上不露,该管必管,不得任性。后来儿子稍大,若不听话,轻则斥责,重则痛打,谁也不得阻拦。于是,小儿仲信变得温驯可人。

    朱举人虽然挫折再三,光景尚远,日子得过,节忧乐业,方为上策。

    转眼已是宣统三年。欲挽狂澜于既倒之光绪,西赴瑶池千日有余,大清犹如西下落日,气息奄奄。面对国忧家愁,朱举人时而感慨万端,不禁自嘲:“本给他取名庚子,长大为朝廷效力,他却先光绪而去。”

    朱举人依然忠诚执教,仍教“修身”“读经讲经”,抱定孔孟,不离其宗,仿佛与世隔绝,桃源中人。虽然五年前,光绪驾崩前两年的四月二日,下诏公布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可朱举人明白,古训圣言,经学典文,多少人不再相信,当耳旁风者多矣。一句话,孔孟不再时兴,古风越离越远,益渐日下,人心不古。况且县城学堂增多,中级学堂开办,内容加进西学,初高两等学堂不再唯一。“无可奈何花落去”啊。

    不过,朱举人并非等闲之辈,胸有大志,哪能气馁?他详观细琢,萌生不便言明的预感,强烈感觉时势将变。他与泰山交谈,果然不谋而合。有次,可能泰山多喝了酒,说出话来滔滔不绝,饱含沧桑世故。

    “贤婿,‘家贫出孝子,国乱出忠臣’,古来历史写照啊。你既然看清世势,何不顺势而为?当此之际,你若壮志未灭,还想为国效力,不妨投入潮流之中,试上一试。或者忠臣,或者枭雄,或者贼子,任它历史评说。你还年轻,切莫墨守陈规,错过良机。自古以来,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哪有多少理由?时势造英雄,英雄造历史。我看了不少重庆报纸,感觉大同小异,恐怕真有一场暴风雨啊。你若拿不稳,可讨教你三爸,他在大地方,看得清楚。当然,不是要你冲锋陷阵,一介书生,拿刀拿枪非你份内。可凭你之刀笔,著文撰章,摇唇鼓舌,或曰煽动。如此,既无碍生命,又不无功劳,于你性情,完全相符。哎,老夫喝多了,信口开河,疯言乱语,不无投机。贤婿,莫往心里去。老夫是看你壮志未达,还没甘心。哎!我是老了。嗨!话说回来,即便不老,我也要学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问世事了。喝!”

    一席酒话,令朱举人琢磨良久。他总觉得,老人虽不求谋官,却眼未闭心没闲,看世事既深且准还及时,非迂夫子哩。老人当然不是要女婿赴汤蹈火,舍命硬拼,前仆后继,在所不辞。只是,希望贤婿用笔作刀,为国效力,了却志向罢了。当然,确有酒话,不全当真。

    朱举人虽然如此想,哪敢冒然行动,一失足成千古恨啊。他马上给三爸去信。三爸立即复函,写了三张,原来三爸一手工整小楷,并非孔方兄弟。三爸尤为激进,直言不讳推翻满清,改朝换代,洋务大臣上台,离民主共和不远了。三爸劝他莫再教书,才学用来帮助洋务大臣,日后前途无量。从此,朱举人一改犹豫不决瞻前顾后之习,决意投入潮流,不然,谨以绵薄之力,救民于水火之热诚,也要付诸东流。

    他毕竟不是胆大妄为之人,冷静思索,多方权衡。真要投入,从何做起?不能与“乱党”合谋,朝廷恨不得斩尽杀绝呢。加入帮会?一帮俗不可耐的混世者,不屑同流合污!聚集三五读书人?可跟自己一样,胆小怕事,只有空谈,扶不起的阿斗。洋务派可能成大器,然而,唯洋脸是瞻,数典忘祖,甚而取代大清,却又不敢苟同。余下只有改良立宪老臣可靠可依,革除弊端,西为中用,固守本体,勿动勿乱,道亦相同,得道多助,可他们有气无力,……

    罗玉兰一当知道他的心思,立即劝他:“安心教书,少给许监督找麻烦了!教书也是报国,非要为官吗?澹泊明志,一家平安,有何不好?”

    朱举人笑而不答,妻子之言不无道理啊。

    循规蹈矩的朱举人,想终归想,毫无动作,报国无门,处于极度矛盾和彷徨中。

    然而,朱举人做梦也没想到,中国的政治风云从此紧紧缠住朱门,摆脱不得。朱门不得不走上一条独特的社会贤达之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