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朱门 > 第十四章 科举废除

第十四章 科举废除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5.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妻子如此一激,朱举人发狠温习,发疯一般看书,如同紧急备战。晚上,全家入睡,他悄悄爬到楼上书房。冬天楼上冷,用薄絮盖腿脚。挑灯夜读,有时通宵达旦。

    书房正面墙上,挂一横幅:“致知格物”,乃老泰山书就,平时举目可见。书桌靠木板墙,一长排线装书竖着,宋人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十九卷。起右至左,依次排列:《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和《孟子集注》七卷。书乃泰山所赐,并告之他此套书乃明清以来,朝廷诏定之必读注本,不得偏离,而各级科考皆从《四书》中出题,答案以《四书章句集注》为准,不得任意发挥。倘求取功名,非按此习读。自然,朱举人不离须臾。十几年来,此书如同宝贝,从乡下到省城,辗转回县,东征西战,朝发夕宿,虽未所向披靡,仍不愧为锐利武器。

    他还听说,会试考题,皇上有时亲自出题。每科考试《四书》三题,《五经》五题;《策问》五题,规定很死,不得变更。乡试虽然考过两次,会试要求更高。

    套书竖于面前,每日必见。也许心有灵犀,一见朱熹之“朱”,遂感亲切激越。仿佛,朱熹就是老祖宗,他是老夫子后人,有先祖护佑,他有学有识,莫非即将功成名就?

    此刻,他取出《四书章句集注》中《论语集注》第五卷,温习起来。

    如今,他最需重温重习仍然是“八股文”或曰“四书文”。凭经验他知道,“八股文”在科考和考官心目中,举足轻重,只要文章做得好,考官高兴,中榜八九不离十。至于《策问》《试帖诗》,居其次了。比如《策问》,无非是你与朝廷与考官的时策见解保持一致。“八股文”说来是做文章,做来难啊。好在他有两次乡试体验,老泰山常给他提示。考官出题路子,他亦摸到一些。他把孔孟名言名句记在本子上,有空就背,滚瓜烂熟,信手拈来,落笔成章。遂把一些重要观点提取出来,拟成一些题目,比如,孟子喜讲“仁政”,就以“仁政”为题,提取同类圣言圣语,一旦出此类题,他可提笔即写。功夫不负有心人,朱举人的文章颇有功底。他背得不少唐诗宋词,岳飞的《满江红》,苏轼的《赤壁赋》,早已烂熟。他尤喜《滕王阁序》《岳阳楼记》,常常娓娓背诵,如痴如醉。

    此时,朱举人两眼发酸,头重千钧,不时勾头,扑到桌沿,方才醒来。他突然想起“头悬梁、锥刺股”,下意识摸摸脑后长辫,再看看房顶,不禁一笑,颇觉滑稽。

    他自然没把辫子悬上梁去,屁股下也没安铁钉,何必非如此呢?想着想着,往桌一倒,竟然“呼呼”睡去。直到妻子醒来,赶忙催他下楼,钻进热被窝里。然而,响起一个足以震醒全街之大喷嚏。

    乙己年春节,全家回乡过年。因为备考,夜里受凉,朱举人首次破例,只是跟随回家,不参加任何活动。除夕,院坝放了四套烟火。有套令人吃惊,“嗵”一炮冲上天,待到烟花散尽,半空中竟然挂着一座飞檐翘角的纸房。朱家大小从未见过,又喊又跳。远近村邻乡民纷纷赶来观看。继宗依然深藏书房,不为所动。

    大年初一,天气骤然变冷,风不大,细雨飘,雾朦朦。院坝里赭色石板滑溜溜的,穿上新布鞋的朱家人,谁也不愿沾上烂泥浊水,甩破屁股,守在屋内自是最好选择。于是,在院坝放鞭炮,在堂屋烧纸钱,在灶房煮腊肉炖肥鸡,三四十人窝在朱门。如此境况,朱举人求之不得。于是终日躲进书房,一改平时简便着装,穿件崭新细纱藏青长棉袍,不套马褂,长辫盘在头顶,戴青色瓜皮帽,似有单薄。妻子拿来烘笼,他说:“给爸爸烤。”

    “爸爸一天到晚手脚不闲,哪要烤火嘛。”

    本是雪中送来红炭,只好慢慢转黑自灭。

    朱举人尽量躲避众人,无视过年的习俗和交朋会亲,连很少见到的二爸也不与之见面,沦于看书与默思中,设想着试题和考场。往往此时,只有大儿仲智陪在身边,和爸爸一样,一声不响,默默看书。不过,爸爸另有任务——吃药,准时,量足。

    已有四岁的庚子跑来找哥哥:“哥哥,你看,公公给我的压岁钱。”他摸出两个“川版龙洋”——铸有两条龙的银圆,非常得意。仲智看也不看,说:“我也有。”

    朱举人不快,一变常态,狠狠瞪住庚子:“出去!都把钱给你妈。”

    庚子怏怏出门,朱举人再吼:“把门关死。”到得中午,罗玉兰敲门:“上桌了!”他还难舍难离。晚上,罗玉兰再敲门:“宵夜了!”他还舍不得吹灭灯。婆婆时有糊涂,却仍关心孙子,诸如:好久赴京?有钱没有?走不走重庆?给三爸去信没有?问上一阵后,继宗率先神不守舍,不是答非所问,就是好久不答,末了借故离开,重回书房,时间贵如金啊。

    直到初四,天才放晴。罗玉兰偕丈夫及子女给外公拜年。泰山确实老了,头发全白,依然精瘦,青筋暴凸。不过,眼很有神,说话有力,如同朗读文章,抑扬顿挫,有张有弛。去年夏天,岳母过世,他和妻子回来奔丧一次,不到一年,泰山老了许多。如今,泰山跟着大儿,做一绅粮的家塾老师。

    老人抱个烘笼,站立阶沿,遥看远方,见快婿一家进院坝,高兴呆了。

    “爸爸,”朱举人看着恩师,难掩翁婿伤感见面。

    罗玉兰提一大包县城带回的中药,炖老母鸡给老人补气补血。上了石阶,她对爸爸说:“进屋坐吧,外面风大。”

    老人“呃呃”应着,转身走进厢房。罗玉兰拿过老人的烘笼,用手试试,红炭全熄,成了白灰,说:“你等下,我去加点红炭。”

    翁婿并排坐一条长凳上。老人刚拿过水烟壶,朱举人用洋火擦燃纸捻,递给泰山。

    “好久去?”老人未吸先问。

    “会试在三月,我想二月十几动身。先坐船下重庆,再到汉口,据说京汉铁路通了。”

    老人笑笑:“而今,出外通畅多罗。古人上京,一走就是几月。有没有‘公车’?”

    “这个我没问。戊戍年康梁变法,搞‘公车上书’,得罪了西太后,而今,怕是没有‘公车’接送了。我也没想过‘公车’之便。”

    “到了重庆府,你还是问一问。若有‘公车’,何以不坐?”

    朱举人点点头,说:“三爸在重庆,请他问问便是。”

    罗玉兰提烘笼出来,见爸爸手里纸捻已灭,烟丝尚在烟嘴,遂再擦燃洋火。老人深深吸上一口,精神似乎爽了,又问:“盼望这么多年,该是万事齐备了吧?”

    朱举人满有信心,点头。

    老人开心笑笑:“遂了心愿,该是功成名就啦。”

    “果能如愿,二十几年的寒窗苦,总算不枉啊。”朱举人微笑道。

    老人再吸一口,吐出浓烟,说:“贤婿也代老朽遂了心愿啊。只是,此次远行,且是会试,老朽帮不了你任何忙了。”

    “爸爸,你这般年纪了,还要你老人家帮忙?只要老人家长命百岁,无病无灾,乃是帮了我们大忙。”

    老人一笑:“活到百岁,反倒给你们添麻烦,帮反忙哟。”

    “哪里,哪里。”

    “老朽等着贤婿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啊。”

    “但愿不负老人重望,龙兴朱门。”

    老人反应过来,翁婿“哈哈”大笑。

    刚过完年,剩肉剩菜皆足。大嫂很快作出午饭。泰山要贤婿陪他喝两杯。朱举人不好拒绝,勉为其难,喝了一杯高粱酒,脸红头晕,另杯倒是庚子陪外公喝了一半。也许,全家聚齐,美酒助兴,下午,他们陪老人去两里远的龙兴场,看乡人玩龙灯狮子。末了,一行来到场后岩顶。眼前,滔滔涪江沿岩拐个大弯,淌向东南。正值冬日,江面不宽,弯弯扭扭,似很随便。中流较急,靠岸水流几乎没动,如同死水,碧绿清澈,静水见影。对岸河滩很宽,鹅卵石遍地,白沙土满滩。绿水白岸,如同泾渭。

    他们脚下正对激流,河床较窄,仿佛一步跨过。此时,一溜纤夫拉一艘木船往涪州上游艰难爬行,拳头粗的纤绳呈条弧线,远远牵紧木船,船行非常缓慢。大船吃水较深,敞装煤炭,黑得发亮。纤夫右手扶纤绳,左手抓地面石头,弓腰弯背,一步一捱,甚为艰难。他们的破棉袍卷起,捆在上半身,下半身赤裸,冻得青紫。倘遇河汊浅沟,十几双脚鱼贯下水,顿时淹及胯下,涉过汊沟,鱼贯踩上湿滩,一脚一个深窝,拔出脚来,水沙慢慢灌满。

    朱举人虽闭门诗书,可也晓得煤来自合州,拉去涪州。看在眼里,大家半天没说一句。倒是罗玉兰借题发挥,说:“庚子,你看到了嘛。拉船好苦。你这样吃不得,那样不想吃,专想吃肉。二天弄你去拉船。”

    “我不去!”

    朱举人说:“庚子,你长大不好好读书,只有拉船。”

    “那么慢,到重庆怕要十天。”大儿仲智说。

    老人摸着外孙脑壳,说:“要不了,下水四天,上水八天。有句话说,‘肩挎纤绳手扒沙,为儿为女把船拉,遇到哪天船翻了,莫想回去见爹妈’。”

    “哦!拉船的好苦哟。”仲智叹息一声,“外公下过重庆?”

    “年轻之时去过。那个时候全靠人拉,听说现今重庆有汽船了,快得很,像飞。有了汽船,可不用人拉了。”

    “那才对嘛!三公给我讲过,重庆有洋人了,又高又大,红头发蓝眼睛,高鼻子长胡子,说话哇啦哇啦,听不懂。”仲智再道。

    “那不成鬼了。”罗玉兰笑了。

    仲智说:“我长大了去重庆坐汽船。”

    庚子跟着说:“我也要去。”

    罗玉兰笑问:“你们去重庆做哪样?”

    仲智说:“三公说,我长大了应该出国留学。”

    朱举人和罗玉兰对视一眼。罗玉兰逗庚子:“洋人红头发绿眼睛,象吊死鬼,你不怕?”

    “不怕。”庚子大声答罢,做个鬼相,又问,“外公,河里有鱼没得?”

    “有,腊子鱼,几十斤一条哩。”

    庚子高兴了:“热天我来钓鱼。”

    朱举人瞪住庚子:“你一会坐汽船,一会钓鱼,玩物丧志。”

    罗玉兰听到,俯耳丈夫,道:“娃儿还小。”

    “少小不立志,老大无所成。”

    第十四章科举废除

    寒假已过,学堂开学,朱家的读书人各归各位。今春有所不同:小读书人高高兴兴去学堂,朗声读书;老读书人依然按兵不动,稳坐家中。朱举人已告假月余,不用到课堂读经讲经,也不用与同仁研讨修身,仅有一事:备战会试。然而,开学当日一早,《涪州两等学堂》敲钟摇铃的堂工,突然走进店堂:“朱太太,许监督有请朱教习,快去。”

    朱举人想,我已告假,监督找我何事?但他依然整冠理辫,穿袍套褂,匆匆而去。

    监督微带笑意,示意请坐,问:“朱教习,备得如何了?”

    朱举人头一点:“尚可吧。”

    许监督站起:“不知朱教习注意否?今年会试考期的官函还未见到啊。”

    “不是今年三月么?还需何种官函?”

    “有的。以往习惯,即便那年举办会试,国子监亦要下发函告,继由省学务处转来县署学官,到时,我们遂知消息。可今年还未见到。”

    朱举人再看监督,确是一片诚意,一时迷惘。不过,他依然说:“怕是还未到县署。”

    监督坐下,身子俯向对方,说:“我去过县署,问过劝学所,他们说,听省上传,从今年起,朝廷科举考试废除,不再举行京城会试。”

    如同挨了一棒,朱举人一怔,眼睛瞪大,稍倾,他挺起身,说:“恐怕不会。戊戍年康梁变法,亦倡议废除科举,皆被西太后否定,六君子给砍了脑壳,如今,还会重蹈覆辙?不会不会!”朱举人说着,脑壳摇得象摇鼓,只是没声。

    监督并不急,说:“本来,我亦不信,也用你的见解和学官辩过,末了,学官也只说,反正没接到省学务处周知,何况,而今朝廷诏旨也是朝令夕改,说不定,废除科举属实。他这么一说,我不能不信了。”(未完待续)